“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从经济循环视角对高质量发展的状态描述。本文通过比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全球经济特别是中美两大经济体循环格局的变化,分析了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性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中国证监会重庆监管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毛毕华接受审查调查。就在毛毕华被查的前一天,中国银保监会辽宁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刘文义主动投案,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广西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奔小康任务艰巨。在脱贫攻坚战中,广西金融系统通过创建金融精准扶贫对接平台,完善全面惠农服务体系,形成立足长远的保障机制,打造金融精准扶贫“广西模式”,助力广西脱贫奔小康路上“一位群众不落、一个民族不少”。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产生一系列数字化、信息化相关的金融服务、营销、大数据等方面的增值服务需求,一些服务B端的企业在市场潜力和效能上的作用开始逐渐凸显。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现金有长期存在的理论基础,货币的载体也具有使用惯性。现金和非现金支付有机共存可以使社会总交易费用更低,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过度去现金化会引发新的金融排斥,偏离普惠金融的初衷。现金可以保障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信息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等基本权利。行为经济学和金融脆弱性等理论也支持保留现金。世界各国推动“去现金化”的尝试出现了不少波折和反复,对过度“去现金化”已有所保留、警惕或反思。各国实践证明,“数字鸿沟”现阶段还难以消除,非现金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仍然存在,现金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备用支付工具更不可或缺。我国老年人、农民、低收入人群以及境外游客、未成年人、视障人士等群体较为依赖现金,消费者在一些场合使用现金有助于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保留现金使用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近日,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山东省网信办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互联网金融领域诚信建设论坛”在山东曲阜召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用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参事室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原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萍出席论坛,并以"大数据视野下的金融发展与监管"为题发表演讲。
无论是“恶意逃废债”,还是债务人消极不还债,涉嫌发债的企业及股东肯定难辞其咎。有失信誉就应当承担失信代价,有必要将违约者纳入失信“黑名单”;对涉嫌替违约发债主体“放风”或“提供买卖便利”的中介机构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今年前11月,金融数据格外亮眼。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今年以来,M2已经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一数据连续高增长意味着什么?
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举办的“2020银行数字生态与普惠金融峰会暨第十六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12月10日在北京举办。
银行机构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制约了自身业务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极易发生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加大对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向市场释放出严监管态势没有变,整治市场乱象、维护金融稳定决心没有变的强烈信号。同时,监管罚单也彰显了监管处罚的权威,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有利于防控金融风险
我们在上一篇中小银行专题的文章中已经论证,在当前监管部门加强同业业务和创新存款管理的背景下,中小银行负债端压力有所加大,且其面临的负债压力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保证金存款压降、金融债和存单到期等因素推升了负债端流动性管理压力,但资产端流动性逐步改善,加之中小银行业务经营日趋规范,预计未来中小银行流动性水平将逐步改善。近年来,由于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中小银行盈利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本文将首先从贷款定价水平、资产质量变化、投资结构调整及债券收益水平等方面对资产端生息能力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市场融入资金及存款业务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负债端资金成本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随后将分别结合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具体案例,观察在当前环境下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最后本文将从对中小银行未来盈利水平或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投资收益、净息差与资产减值三个方面进行展望,预计未来中小银行盈利水平将持续承压。
近期,《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落地,这不仅是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主要措施,而且更标志着我国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